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歌赋 > 读后感 > 本文内容

苏东坡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3-11 07:30:02源自:https://www.chinawenhui.net作者 :说说控阅读(644)

苏东坡传读后感2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一):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mdash&mdash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我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ldquo何日遣冯唐&rdquo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潜质。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正因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爱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ldquo大脑&rdquo思考,但正正因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ldquo不好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好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好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这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rdquo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务必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我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正因&ldquo没头没脑&rdquo,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十分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那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爱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十分珍惜!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mdash&mdash题记

  林语堂说:&ldquo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rdquo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hellip&hellip但他总是能坚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应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我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hellip&hellip他并没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应对&ldquo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rdquo,发出&ldquo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rdquo的感叹,应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ldquo也无风雨也无晴&rdquo。这份洒脱和坦然让&ldquo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rdquo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我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我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ldquo民主精神&rdquo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仅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教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以往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我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仅有此刻不怕挫折,进取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本事帮忙别人解决困难,有期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齐继续向前。

  苏东坡传读后感(三):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样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ldquo新法&rdquo或&ldquo旧制&rdquo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可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我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所以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此刻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可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爱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欢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ldquo真纯&rdquo。

  此刻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ldquo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dquo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必须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是一种境界。可是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ldquo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rdquo--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传读后感(四):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ldquo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rdquo&ldquo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rdquo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仅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mdash&mdash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进取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完美。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ldquo天涯何处无芳草&rdquo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ldquo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可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欢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dquo用我自我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五):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教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我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ldquo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rdquo的激昂豪迈,有&ldquo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rdquo的深情款款,有&ldquo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rdquo的清新雅致,有&ldquo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rdquo的人生哲思&hellip&hellip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乐观豁达的性格。&ldquo成也其诗,败也其诗&rdquo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可是了。&ldquo乌台诗案&rdquo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先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ldquo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rdquo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正因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ldquo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rdquo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可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欢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传读后感(六):

  深夜。孤灯。翻着泛黄的书页,嗅着淡淡的书卷气,我的心灵也抛却了浮华,得到了洗涤。

  之前读过很多东坡的诗词,在我的印象中,他仅是一位北宋伟大的文人,留下遗芳百世的作品供后人品读。这几天读完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事迹。

  林语堂用极自由的散文笔调,化严肃为简便,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mdash&mdash苏轼的故事。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可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的一位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ldquo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rdquo。政坛多风雨,此后宦海沉浮,他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应对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难,生命的激流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冲天而起的却是最美的雪浪。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不幸,化解苦难,成就了绝美诗篇,成就了他被后人敬仰的&ldquo精彩人生&rdquo。

  &ldquo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rdquo。苦难面前,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期望和浩然之气。

  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ldquo百姓之友&rdquo,求其&ldquo自退之道&rdquo。于是,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ldquo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rdquo有禅意,有不羁,更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无悔。

  易卜生说:&ldquo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我前进的目标。&rdquo苏轼的旷达、超乎物我和兼济天下之志,对于那些如他一样漂泊沦落、屡不得志的士子来说,是一剂良药,激励着他们。如今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多少人在历经挫折之后迷失了自我,选择了沉沦。而苏轼,看透繁华,依旧坚持着初心。我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何不像苏轼一样,&ldquo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dquo,来笑看风云,笑对人生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七):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ldquo春秋笔法&rdquo,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ldquo字源学&rdquo时,引用《诗经》中&ldquo鸣鸠在桑,其子七兮&rdquo,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ldquo鸠&rdquo为&ldquo九&rdquo、&ldquo鸟&rdquo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ldquo&lsquo波&rsquo若是&lsquo水&rsquo之&lsquo皮&rsquo,则&lsquo滑&rsquo就是&lsquo水&rsquo之&lsquo骨&rsquo了。&rdquo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ldquo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rdquo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我研究烹饪之法、自我酿酒,更是留下了&ldquo东坡肉&rdquo、&ldquo东坡壶&rdquo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ldquo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rdquo、&ldquo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rdquo、&ldquo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rdquo、&ldquo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rdquo,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ldquo十年生死两茫茫&rdquo,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ldquo大江东去&rdquo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ldquo群乌未可辨雌雄&rdquo,后又写&ldquo犹诵麦青青&rdquo,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我也掷笔笑道&ldquo我真是不可救药!&rdquo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ldquo一肚子不合时宜&rdquo,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欢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ldquo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rdquo,&ldquo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rdquo,&ldquo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rdquo。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八):

  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ldquo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rdquo,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读出了&ldquo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rdquo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ldquo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dquo的完美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向以家乡嘉州毗邻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林语堂先生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博学多才通词文书画,一蓑烟雨任旷意人生

  &ldquo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rdquo&ldquo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rdquo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向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林语堂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ldquo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hellip&hellip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rdquo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到达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孝宗曾为《苏东坡集》写序言,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仁宗的皇后救他于受审之时英宗的皇后拔擢他至翰林学士神宗的皇后不顾谗言诽谤,坚信他始终忠于朝廷高宗读他的遗著,敬佩他的谋国之忠和至刚大勇,赐他的孙子苏符高官以表追念孝宗追赐他谥号文忠公,又封太师官阶。仁爱而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构成了他的卓越风骨,正气而不落窠臼的文风在众多华丽柔靡支座中脱颖而出,精美而隽永秀逸的书画作品展是他精神之美的凝聚体现。

  世事无常,如雪飘落人生难测,恍若飞鸿。雪花纷纷扬扬,鸿雁踏雪暂时停留,但即将奔赴的是远大前程。苏东坡年少时就有对人生来去无常的惆怅,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恋。他更是懂得若能顺应自然,旷达地对待人生的疾苦哀愁,那么怀旧则会少些悲情,处世便会多些简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人生的第三境界是:&ldquo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dquo。此境界恰如苏东坡在蓦然回首以往的&ldquo萧瑟处&rdquo时,看到的是&ldquo也无风雨也无晴&rdquo。

  也正是&ldquo一蓑烟雨任平生&rdquo的淡然让苏东坡在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贬谪岁月里依旧谈笑风生,乐观旷达。

  拗相公变法引社会变革,御史台诗案获贬谪岁月

  &ldquo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rdquo&ldquo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rdquo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用很多的笔墨写道了王安石,包括他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事、变法资料,以及苏东坡与他的&ldquo斗争&rdquo。这场政治反抗斗争苏东坡失败了,连续三次废止青苗法的上书激怒了王安石,苏东坡遭到了罢黜,有幸于皇帝对此次贬官予以了改动,苏东坡来到了他的&ldquo第二故乡&rdquo&mdash&mdash杭州。江南水乡的温婉与多情,名妓高僧的助兴于陪同,苏东坡在杭州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快活的风光月霁。

  苏东坡到任,例行公事向皇帝呈奉谢恩表,然而他的文字却引起了&ldquo有心人&rdquo的注意,神宗元丰二月六年,一个御史将谢恩表中的一些词句挑出,弹劾苏东坡蔑视朝廷,不忠于君。随后李定等人找出好几首苏东坡的诗,纷纷上呈弹劾表章。这次县由监御史告发,御史台办理,随后又在御史台狱受审的案件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ldquo乌台诗案&rdquo。最终,迎接苏东坡的是浪迹天涯、屡遭迫害的流放岁月。然而,苏东坡却把他一生的功绩归到他政治上最为惨烈的三个地方,但也就是在这三个地方,他在苦涩的生活中寻找着甘甜,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诗词散文,成就文学巅峰的同时练就了其伟大的人格。

  王安石的结局也是悲惨的,被罢相后痛失爱子,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痛打击后,这位老相国的政治与人生虚幻彻底被打破了,大彻大悟后的他辞官归隐,沦落在乡间骑驴。

  纵观比较王安石与苏东坡的一生,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王安石一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他在变法期间实施的各项法案让百姓叫苦不迭。而苏东坡则&ldquo以百姓为天&rdquo,林语堂在书中评价他为:&ldquo极讲民主的&rdquo、&ldquo具有现代精神&rdquo的古人。

  悲天悯人乐为百姓之友,伯埙仲篪演绎风雨对床

  &ldquo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rdquo&ldquo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rdquo

  杜甫有云:&ldquo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rdquo苏东坡所处的北宋中期,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朝廷内外在职官员大多都是蝇营狗苟、尸位素餐之人,似乎仅有苏东坡牵挂着黎民百姓,关心着千里荒旱、难民饿殍。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工程,捐钱建立药坊,买米赈济饥贫,上书朝廷减轻赋税在广州大办书院,推广教育,得到了后人&ldquo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rdquo的称颂在海南岛上向蛮荒传播科学,提出了&ldquo咨尔黎汉,均是一民&rdquo的民族平等主张。

  苏东坡与文人、公卿来往,与药师、酒保聊天,同柴夫、农妇谈笑,他的至交是诗僧和道士。陈慥、岑参、佛印、吴复古均是他的莫逆之交。三任妻子: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一位让他刻骨难忘,一位是他的得力助手,一位是他的红颜知己。可是每经历一次人生的转折,最让苏东坡牵挂的是与他同科进士,同年入仕的弟弟苏子由。

  两人性格迥然不一样,政治立场却相似。他们是情深意重胆地好兄弟,是吟诗唱词的良友,是荣辱与共的政治伙伴,是相互慰藉的精神知己。如此兄弟情深是古今罕见的,现代社会有太多因利欲之争而湮灭的亲情,我想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华美德&ldquo悌&rdquo的真谛&mdash&mdash那就是苏东坡在给子由的绝命诗中所写到的&ldquo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rdquo。

  &ldquo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构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rdquo从童年读到老年,从眉山读到常州,读完了《苏东坡传》,读完了苏轼的一生,却读不完一代文豪心灵深处的生活,品不尽北宋忠臣的坚定勇毅。

  这回,我在林语堂的文字里读东坡,之后,我将一路吟唱一路前行,期待着,下次,或是在&ldquo和光同尘,与时舒卷&rdquo的道家思想里,或是在&ldquo仁义礼智信&rdquo的儒家哲学中,抑或是在某个月下漫步的夜晚,与苏东坡来一次跨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苏东坡传读后感(九):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明白原文应为:&ldquo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rdquo.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可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梦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我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我也是个争议人物,可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可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资料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仅要背书的资料、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并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我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能够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可是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并且最终一条我十分赞同:让学生自我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齐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仅顾着自我,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一):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仅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mdash&mdash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可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应对邪恶,应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可是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进取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完美。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用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可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欢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我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二):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能够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此刻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能够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此刻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三):

  苏东坡传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十分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异常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终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四):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应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境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齐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职责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应对他自我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五):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明白苏东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仅有他自我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我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坚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先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六):

  在作者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ldquoxx,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xx则酷似xx,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rdquo&ldquo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rdquo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仅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xx斗智斗法。至于xx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xx&mdash&mdash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可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应对邪恶,应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可是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进取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完美。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ldquo天涯何处无芳草&rdquo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xx作结时的话说:&ldquo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可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欢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dquo用我自我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七):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ldquo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dquo的忧愁,&ldquo大江东去浪涛尽&rdquo的气势&hellip&hellip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明白苏东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仅有他自我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ldquo东坡肉&rdquo&ldquo东坡壶&rdquo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我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ldquo群鸟未可辨雌雄&rdquo,后又写&ldquo犹诵卖青春&rdquo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坚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ldquo大江东去浪淘尽&rdquo&ldquo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rdquo&ldquo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rdquo,原先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八):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ldquo春秋笔法&rdquo,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ldquo字源学&rdquo时,引用《诗经》中&ldquo鸣鸠在桑,其子七兮&rdquo,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ldquo鸠&rdquo为&ldquo九&rdquo、&ldquo鸟&rdquo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ldquo&lsquo波&rsquo若是&lsquo水&rsquo之&lsquo皮&rsquo,则&lsquo滑&rsquo就是&lsquo水&rsquo之&lsquo骨&rsquo了。&rdquo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ldquo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rdquo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我研究烹饪之法、自我酿酒,更是留下了&ldquo东坡肉&rdquo、&ldquo东坡壶&rdquo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ldquo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rdquo、&ldquo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rdquo、&ldquo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rdquo、&ldquo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rdquo,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ldquo十年生死两茫茫&rdquo,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ldquo大江东去&rdquo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ldquo群乌未可辨雌雄&rdquo,后又写&ldquo犹诵麦青青&rdquo,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我也掷笔笑道&ldquo我真是不可救药!&rdquo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ldquo一肚子不合时宜&rdquo,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欢乐呢?

  如作者所言,苏东坡&ldquo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rdquo,&ldquo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rdquo,&ldquo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rdquo。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十九):

  提起多面才子苏东坡,大家会冒出很多标签&ldquo文学家&rdquo&ldquo书法家&rdquo&ldquo画家&rdquo&ldquo工程师&rdquo&hellip&hellip而我最欣赏的就是他处事的态度,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对于一切无所无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欢乐的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诗便是他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少年的苏东坡,文章是如同野马脱缰般的豪迈,像长江三峡那势如奔马的狂波,水花飞溅,年纪轻轻,便闻名天下。他本来有顺畅的官途,能够名利双收,可是,他因为与当权者不和,受他人迫害,遭遇四次流放。

  可是,他并没有所以而一蹶不振,贬到那玩到哪里。他洋洋洒洒的写诗,热衷于酿酒、品酒,&ldquo酒勿嫌浊,人当取醇&rdquo,&ldquo湛若秋露,穆如春风&rdquo。对朝政的失望渐渐融入酒香之中,他并无遗憾,而是十分乐观的写诗,恍若还是当年那个文思泉涌的少年。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像苏东坡那样,应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依然乐观。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年纪轻轻便很有才华,对于数学和物理更是极具天赋,考上了牛津大学,研究宇宙学。可惜,意外总是潜伏于生活中。在研学途中,不幸染上了一种运动神经细胞病,名叫卢伽雷氏症,这种使霍金行动十分笨拙,并渐渐恶化,最终被禁锢在轮椅上,仅有三根手指能够活动,疾病已经使他的身体严重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在经过一场手术后,他彻底的失去了说话的功能,只能依靠语言合成器演讲。

  可是,他没有因为疾病踌躇不前,而是乐观的应对自我的疾病。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却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他创立了宇宙之始是&ldquo无限密度的一点&rdquo的著名学说。霍金并没有止步于人生的不幸,而是克服了困难,创造了人类史上不朽的奇迹。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的逃避现实,要学会乐观的应对问题的根本,才能克服它,战胜它,将困难作为人生中的垫脚石,才能够一步步的登上人生的巅峰!一蓑烟雨任平生,微笑应对人生的沉浮。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十):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能够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此刻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能够用&ldquo浩然之气&rdquo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ldquo浩然之气&rdquo,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ldquo我肚子里藏些什么?&rdquo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ldquo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rdquo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ldquo不合时宜&rdquo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此刻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十一):

  作者说:&ldquo我认为我完全明白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rdquo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xx、xx、xx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hellip&hellip但他总是能坚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应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我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hellip&hellip他并没有所以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应对&ldquo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rdquo,发出&ldquo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rdquo的感叹,应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ldquo也无风雨也无晴&rdquo。这份洒脱和坦然让&ldquo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rdquo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我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我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我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ldquo民主精神&rdquo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仅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教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以往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我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仅有此刻不怕挫折,进取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本事帮忙别人解决困难,有期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期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齐继续向前。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十二):

  在孩提时候就明白苏东坡,可是,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ldquo大江东去浪淘尽&rdquo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ldquo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rdquo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ldquo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rdquo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所以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所以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ldquo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rdquo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到达目的。苏东坡guǎnlǐ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ldquo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rdquo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ldquo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rdquo。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我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可是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ldquo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异常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rdquo,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欢乐。能够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十三):

  小时候不求甚解地背过&ldquo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rdquo,道不明为何身在庐山中就不能识其真面目。慢慢地,我读出了&ldquo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rdquo的沉痛凄凉,领略了赤壁当年的风云迭起,也曾在中秋月圆之时,有着&ldquo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dquo的完美祈愿。

  作为苏东坡的半个老乡,一向以家乡东坡故里眉山为傲,不满足于仅从诗词作品中了解这位历史人物,于是我翻开《苏东坡传》,跟随着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笔触,从质朴而睿智的文字中,品读苏东坡坎坷而伟大的一生。

  全书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卷: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该书不是单纯地讲苏东坡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作品,去了哪些地方,而是在讲述苏东坡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宋史,阐明当时多变的政治时局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并附有其他相关人物典型事迹的叙述,或正面彰显,或侧面烘托。可谓是由讲史以写人,由写人以传道。

  的确,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割不开的,仅写人物则不足以动情,单写背景则颇显空虚。作者的生花妙笔,在北宋厚重的政坛风云画卷上叙写着苏东坡一生的诗情词意。

  &ldquo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rdquo&ldquo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rdquo

  苏家的家风淳厚优良,父母赐予了苏东坡童年良好的诗书教育,他少年才俊,高中科举,壮志凌云,才华纵横,在中国文坛上一向拥有着有无可替代的高位。作者在传记中也对苏东坡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ldquo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作家&hellip&hellip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rdquo苏轼兼修儒、释、道,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到达了登封造极的程度,他还大胆地尝试酿酒、制墨,修炼瑜伽术,亦同历代众多文人、君王一样追求着长生的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十四):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hellip&hellip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教师的讲述了吧。教师十分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终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ldquo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rdquo所有这些都能够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所以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所以他自我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ldquo悔改&rdquo情动嘴开,自我也说&ldquo我真是不可救药&rdquo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进取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终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我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

  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我灌醉而已他是那个能够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ldquo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rdquo。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仅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爱、喜悦、欢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能够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欢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当是其中一个。在应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我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我圈住了自我的心,慢慢得使自我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仅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日起:&ldquo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rdquo。

  苏东坡传读后感(二十五):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ldquo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rdquo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进取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坚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ldquo十年生死两茫茫&rdquo更成千古绝唱。

  应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能够看出,天才能够感知却无法琢磨。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欢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ldquo以此为乐&rdquo,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资料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最终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可是瘾--书也许能够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可是,又何必拘泥于此呢?&ldquo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rdquo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日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欢迎分享转载→ 苏东坡传读后感

上一篇:柳林风声读后感

下一篇:人生读后感

用户评论

精品推荐

© 2013-2023 - 说说控 版权所有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赣ICP备2021009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