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歌赋 > 作文大全 > 本文内容

陶渊明的活法: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

发布时间:2023-03-18 07:20:02源自:https://www.chinawenhui.net作者 :说说控阅读(1072)

 

 

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mdash&mdash陶渊明《自祭文》

 

关于陶渊明其人,苏轼曾经说过: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做官便做官,归隐便归隐,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这便是陶渊明。

陶渊明性情率真坦荡,因田园就住在他心里,所以他把生活过成了一首田园诗。

 

 

 

中国历史上,醉心于写田园诗者不计其数,更不乏名流,如谢灵运、王维等等。

但别人写田园诗,与陶渊明明显不同。他人写田园诗,更像是现代城市人偶尔来一次&ldquo农家乐&rdquo,为的是抒发心情。

陶渊明则不然,他是真的以一介&ldquo农民&rdquo来作诗。正因如此,其诗其人都流露出一股惬意、舒适,自然而然。

梁启超曾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世人皆羡慕陶渊明,常常因内心少了一份恬淡从容,却活不成陶渊明。

 

 

 

放得下

 

那首《归园田居》,人人都耳熟能详,这也被认为是陶渊明的&ldquo明志&rdquo之作: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前两句自述:我从小就不恋俗世,寄情山水,向往自然。

实际上陶渊明的前半生,与&ldquo俗世&rdquo牵绊很深。归隐田园,也并非其天性风骨使然,更多还是为形势所迫。

陶渊明年轻时,一则家境贫苦,二则也曾有跻身庙堂的远大抱负。他在《杂诗》中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年轻时陶渊明也曾胸怀大志,因此,他曾多番投身官场。

 

 

 

然而时局混乱,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与其终日如履薄冰,还得穿戴规矩去拜见督邮&ldquo乡里小儿&rdquo,不如远离官场,&ldquo复得返自然&rdquo,图个清净自在。

此番远离,他远离得很彻底,虽有乱世中&ldquo明哲保身&rdquo的无奈,却也不失做人智慧。

毕竟,同时期的阮籍、嵇康、谢灵运、潘岳、陆机等文人雅士,都表达过解脱世事、归隐田园的人生理想。

但那些理想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却没一个做到了超然物外。追名逐利的行动,倒是一个比一个&ldquo诚实&rdquo。

唯有陶渊明的归隐,真彻底,真决绝。

 

 

 

正如朱熹所评:

晋、宋人物,虽曰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招权纳货。陶渊明是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他不仅&ldquo高于晋、宋人物&rdquo,也换来了后半生的&ldquo有余闲&rdquo&ldquo返自然&rdquo。

史书记载,阮籍等人皆无善果。唯有陶渊明从此纵情山水,过上了终日耕田、赏菊、饮酒的逍遥生活。

世人均知&ldquo有舍有得&rdquo,真能&ldquo舍得下&rdquo的却微乎其微。

少年时为了理想,中年时为了生活,该入官场便入官场官场让他别扭、不如意,说退便退。一切皆是顺从内心。

陶渊明舍下了官场的功名利禄,才得到了后世的岁月静好。这份&ldquo舍得&rdquo,更大的智慧在于:不苛求,不盲从,不将就,不屈从。

人生在世,放得下,是大胸怀,更是大智慧。

 

 

 

想得开

 

陶渊明的归隐,也并不像佛家的那般完全脱离人情世故,所谓&ldquo四大皆空&rdquo。就像他《饮酒·其五》中所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依然如常人般,追寻夫妻相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ldquo结庐在人境&rdquo。

并且,他也有普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但就像高知父母未必生出天才儿女一样,才华横溢的陶渊明,并没有养育出同他一样优秀的子女。

 

 

 

于是,他做了一首《责子》诗自嘲: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虽有五子,却个个&ldquo总不好纸笔&rdquo&ldquo懒惰故无匹&rdquo&ldquo不识六与七&rdquo&ldquo但觅梨与栗&rdquo。

这要是放在现在,多少父母得愁白了头,辅导孩子写作业都能气出脑溢血。

可是陶渊明,顶多就是作诗发发牢骚。看似发牢骚,实则饱含着父亲面包对子女的无限宠爱,满满的人间深情。

五子&ldquo总不好纸笔&rdquo,陶渊明不仅没有半声责备,还自嘲说&ldquo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rdquo。

如果天命如此,那就随他去吧,还不如干了这杯酒,来得痛快。何其洒脱!何其豁达!

 

 

 

也许有人会说,时代不同,现在的孩子竞争激烈,高考压力大,与古时怎可同日而语。

其实古时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是唯一改变命运的途径,&ldquo应试教育&rdquo的氛围之浓烈,比之今日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陶渊明却能对子女做到不苛责、不苛求,一则是其心性使然,二则他深知&ldquo儿孙自有儿孙福&rdquo的道理。

人生的幸福与否、成功与否,读书功名从来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陶渊明的&ldquo亲子教育&rdquo理念,早已先于当今之父母。

 

 

 

对子女都不苛求,对自己就更不苛求了。且更善于自嘲。

当了&ldquo农民&rdquo的陶渊明,在种地这事儿上,其实一点儿都不专业,尽管辛苦耕耘,却还时不时带着妻儿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换做常人,怕是要哀嚎埋怨上天不公了。而他陶渊明呢,依然作诗自嘲。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大诗人勤勤恳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ldquo种豆&rdquo这个事儿,可谓尽己所能,然而结果却是&ldquo草盛豆苗稀&rdquo。

此番画风,莫名透出一种喜感,让人不禁莞尔。

而这,正是陶渊明内心豁达幽默的外在呈现。种豆&ldquo二把刀&rdquo,自嘲且自乐。

嘲笑别人,未免尖酸。嘲笑自己,则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更具人生智慧。

 

 

 

人生烦恼,烦恼人生,常常源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ldquo无能&rdquo,或子女不能如己之意。

但人无完人,要承认&ldquo有所不能&rdquo,更要原宥子女&ldquo有所不能&rdquo。因为&ldquo有所不能&rdquo,正是人生常态。

何不学陶潜?把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化作&ldquo自嘲&rdquo,一笑了之,该种豆种豆,该喝酒喝酒,岂不快哉?

 

 

 

看得透

 

陶渊明爱酒,爱到何种程度?他有首《饮酒·其一》这么说: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归园田居的日子里,饮酒成了他最大的乐趣之一。而他的本真,也正体现在饮酒。

&ldquo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rdquo,辞官后,喝酒也成了奢侈,而不期然得来一壶酒,那就痛快畅饮、一醉方休好了,管什么其他的呢?

如此随遇而安、享受生活,不见半分游戏人间的颓废,反而是&ldquo及时行乐&rdquo的人生哲学:生活不在别处,就在当下。

 

 

 

世人常把饮酒当做暂时忘却烦恼的&ldquo法门&rdquo,因此有&ldquo何以解忧,唯有杜康&rdquo之词。

但陶渊明饮酒,却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他与朋友饮酒,酒到憨时想睡觉,于是直言:我醉欲眠卿可去。我喝醉了,想睡一觉,你们走吧。

他喝多了,随手抱来连弦都没有的琴,抚上一番,别人觉得实在&ldquo另类&rdquo,他却说:&ldquo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rdquo

&ldquo真&rdquo在陶渊明的字典里,是一种真实不做作的人生状态,顺乎本性,悠然自得。

 

 

 

人生充满了真真假假,何必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历史长河中,你我皆不过沧海一粟。世人的态度往往是:我改变不了世界,所以我得改变我自己。

而陶渊明抛出另外一种态度:我改变不了世界,所以我得做我自己。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陶渊明生前贫困,诗文也不为时人所接受,然而他却不以为意,不喜不惧,顺其自然,他的生命犹如阳光下的水珠,散发着五彩的光芒。

他的思想在后世影响了无数人,当人们如痴如醉地读他留下的125首诗、12篇文章的时候,他们不仅喜爱陶渊明&ldquo我醉欲眠卿可去&rdquo的率真性情,更多的是被他诗文里蕴涵着的平静的力量所打动。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其实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就像夏夜里的流星,倏忽而逝。

与天地的恒久相比,人生不过一瞬。你的生命能否在这倏忽而逝的一瞬发出光芒,完全取决于于你对生活的态度。

你无法选择你的出身、你的长相、你的智力、你的家庭、你的生活环境,可是你可以选择你生活的态度。

记住,如何生活,是你自己决定的。倾听自己的内心,顺其自然,你的生命才会焕发出光彩。

 

 

欢迎分享转载→ 陶渊明的活法: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

用户评论

精品推荐

© 2013-2023 - 说说控 版权所有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网站公告 - 合作申请

赣ICP备2021009303号